其他
为什么孩子不爱你?从他放假第一天你就做错了
文章开头,先问大家一个问题:你那边放寒假了吗?想必很多人的答案,都是肯定的吧。前几日,我们几个妈妈空闲一些,聚在一起聊天。本以为,熬过辅导作业的苦,跨过期末备考的难,此刻终于可以好好歇歇,来点“母慈子孝”的欢乐体验了。谁知道,大家的苦水一茬接一茬,根本停不下来。“东东期末排名下降了,我叫他多写几张试卷,他对着我大吼大叫,一点都不明白我的苦心。”“平时都是我照顾乐乐,好吃好喝供着,现在让他帮我洗几件衣服都不乐意,感觉这孩子太没良心了!”“我家彤彤更过分,一放假就睡到中午才起来,不吃早饭,作息紊乱,看得我直来气……”这些场景,你有没有感觉似曾相识?妈妈的絮叨和埋怨,藏着付出不被感谢的委屈,也有建议未被采纳的不甘。最终的指向,都是纳闷和不解:为何自己做了能做的一切,却换不来孩子的理解和关爱?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?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,我也曾遇到这样的困惑。直到看到萨提亚心理学的理论:家庭教育中,孩子通常没有问题,如果孩子有问题,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。才有所顿悟。观察了身边很多父母的做法,和分析了很多孩子的反映,越来越发现一个现象:孩子不爱父母,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。而直接的原因,是父母在孩子放假的第一天就做错了。内卷时代,谁都不希望自己孩子成为那个被落下的人。于是,很多父母拼了命地催促孩子学习,放假了也不例外,誓要抓住这个“弯道超车”机会,给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。综艺节目《亲爱的小课桌》中,男孩徐敬凯的经历就很典型。在妈妈的要求下,读一年级的他在一个寒假就完成270份试卷,外加7本大题、50页打印卷,折算下来,平均每天做的试卷不少于10张。妈妈说,她觉得非常有成就感。可是孩子那木然的表情和自卑的眼神,却分明透出疲惫和无奈,令人分外心疼。很想问问男孩妈妈:要求孩子学习,一刻也不放松,究竟是孩子需要,还是自己的焦虑在作祟?如果是后者,那么孩子感受到的,必然不是爱,而是压力和控制。都说弹簧一直绷得很紧,最后要么失去弹性,要么彻底作废。孩子也是一样。只有劳逸结合,感受到学习的乐趣,他们才能自主自发地成长,自觉自愿地感受到父母的爱。